【毕业生访谈】可有可无的社工专业,往往第一轮就被优化掉
社工专业小马,2021年硕士毕业,找工作中
我本科专业是普通院校的车辆工程,就是做汽车行业的。研究生在一所算是顶尖院校的大学读了社会工作专业,2021年硕士毕业。
现在汽车行业涉及很多领域,像电器、材料、电力等相关专业的知识。本科这个专业只教些泛泛的知识,并没有深入去做详细的研究。我本科阶段去过特斯拉实习,毕业后参加了国内企业的招聘会,进了国内的车企,比较顺利,但待遇不够好。尝试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辞职了,目前待业。
在这家车企,我只能在一些专业的工程师之间做些协调工作,比如说做程序、训练机,搞材料,还有些控制技术等。因为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办法做到无缝对接,很多时候并不能够把需求和想法很好反馈到另一个部门。我觉得这个工作岗位的功能不能算是纽带,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连接。这样其实是会降低企业效率的,我知道如果企业以后要优化,我应该是会被第一批优化掉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我就离开了这份工作,开始考研。
从准备考研开始到最后考上之间的时间跨度是比较长的。一开始我的想法是学计算机,但是近些年国内的计算机行业也是比较内卷嘛,从头学难度非常大,我就放弃了,转而去考“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当时我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只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社工专业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好考,而且目标学校是顶尖院校,可以提升学历。
读研阶段经历了一些项目实习,意识到社工专业在目前社会体制下,其实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我就完全处于一个迷茫的阶段。我不知道这个专业往后的就业和职业前景是怎样的。
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的项目帮助儿童,至少会感到有一些成就感。但这些实习经历并没有改变我毕业后的处境,我没有凭借我的这个专业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我有些失望,但并不后悔选了这个专业,因为确确实实改变了一些人,读研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经验,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体现。
研究生阶段,老师跟我们讲得非常透彻,出去就业混得好就是考上公务员,走上人生巅峰;混得不好,你就是街道办社区的。我当时迷茫,在家待了一段时间,也去投了一些简历,到最后我甚至想凭借我本科专业,去投一些车企。 但目前阶段的话,国内车企也不是很景气,所以也没有什么结果。
回头看,我本科毕业到参加工作,我意识到本科专业对我来说存在职业上限,担任可有可无的岗位,不会有很好职业前景的。 车企招员工,要求明确,这个专业学习的人和从业者并不多,一些同学为了薪资去做高端销售,一些同学去国企汽车厂躺平。到了研究生阶段我没有太多去做求职的准备,先考了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证,这个证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就很好考。
求职过程超过半年
从投简历开始已经过去了六个月以上的时间,研究生毕业正好赶上疫情,就先回家歇了一段时间。我后来意识到我们专业这个除了我以外所有的人都在考公务员。我们专业的学生很多有考公的倾向。因为当时我对考公不是那么有感觉,所以没有选择考公。我求职投简历,更多的时候就发现,我不符合岗位对专业的要求,我并不符合。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理想的话,大概会去帮助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就比如说像一些遇到困难的这些人,我们要帮他过上一个正常的生活。但当时我读这个研究生也有想要逃避找工作的原因。 当时工作的那一段时间不是特别顺利,想通过提升学历提升自己,但这个专业读完了之后,发现它不是很有用,不是很有前景的一个专业。
我的同学很多考上研究生后就开始准备考公,竞争压力大。其他研究生的同学考公“上岸概率”是一半一半,按国内这个比例来说的话,不算低了。毕竟是顶尖院校,水平肯定是在那里。我们这个专业有一些畸形,有一些同学在考上研究生之后,就立刻开始准备考公务员。我当时比较注重读研期间的生活体验和一些公益项目,对考公没有准备,也不是很感兴趣。那些早早决心考公,提前做这些准备的人,还是要跟其他国内顶尖院校的毕业生去竞争。大家如果想去考公务员的话,肯定还是奔着中央的一些岗位,或是大城市的一些岗位,跟一些清北复交的毕业生去竞争。
理想工作在一线城市、外资企业
我理想工作的是在一线城市。我本科是在一线大城市读的,就想在一线大城市找工作。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人对这种一线大城市有一种向往,大家会有就抛开自身经济条件地向往一些比较小资的生活,向往大家一起出去玩玩,享受享受生活;也喜欢大城市对年轻人更强的包容性。
像我这个年纪,现在还在家里而不是在大城市,就要被催婚的。在小城市里面,别人对你的所有的一些爱好,你的行为,你的理想,包容性是很差的。你在大城市里面自己想做什么,没人去管,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也总会因为一些爱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在找工作的时候,相比国内私企,我更青睐于外企。因为外企把人当人看,工作时间,还有各种社会保障、福利等一系列待遇条件都比国内企业是要好很多,压力也小。目前在这个大环境下,其实国内的很多企业只是沿着一些外企的路在走,不管是管理模式还是技术,说白了都是抄别人的。
但国内企业抄的又都不像,就有外企的压力,但又没有给到外企这样的待遇,反而会要求你中外文化上的结合,还给你整一些不是那么让你舒服的东西。国内私企就是经典的,事多钱少,然后还不把人当人看。
其实也不能说外企钱多事少,只说在一个制度框架内,会给员工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人更加有自己的生活。在外企的话,非工作时间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处理工作的,但在国内的一些企业,非工作时间你可能需要回邮件,需要回领导的信息,它即使不影响你的生活,也会影响你的心情。打工人可能需要一直盯着手机,然后领导今天要找我,我就一定要回消息,就相当于强制性额外加班,而且还不计入加班时长,单纯的就是为了领导的临时个人需求,给他额外下班后的秘书工作。这是一个文化的差异,为什么领导他晚上要找这个人?那很可能是因为领导的领导在push(强迫)这个人。其实是整个一个链条上,大家都是在被这种文化影响的。外企还是就是更注重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一点,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可以划分的很清。
本科毕业时,求职压力没有这么大
不管是我本科的车辆工程,还是研究生的社会工作专业,如果只是专业对口招聘,是能满足缺口的。其实这两个专业的人,包括愿意从事这两个行业的人没有那么多。我毕业之后去的那个车企,岗位比较偏向研发,因为我本科学校没有那么好,再加上我能力不是太高,我的薪资待遇没有很高,虽然足以在大城市生活。
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求职竞争的压力还没有那么大。我的很多同学们会单纯为了一份好的薪资选择去卖车,凭借自己的知识去做一些比较高端品牌的销售。然后比较“躺平”一些人的就可能去那种合资的汽车厂或者国企。这些人工资虽然也不多,但要做的事特别少。我找实习和工作都是通过去投这个简历找到了国内、国外企业的招聘,都是比较顺利,但是薪资待遇没有那么高。
研究生阶段的话,我对自己的总结是,我在读的时候没有太多去做就业这方面的准备。因为这个专业有一个国家认可的社工资格证,考过这个资格证的人就可以在政府的这个编制范围之内去做社会工作者。如果你有知识储备的话,去参加考试很简单就能过。只要有这样一个专业背景,在面试的时候也不用再担心。所以说单从我的专业来讲的话,毕业的如果是认真的想要为了就业去考证,只要有学习经历是不用愁的。但是我也讲了,我在研究生毕业了之后,对这个体制内的这种工作,包括有编制的这种工作,我不是很感冒,就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就没有去考这些。
社工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
我研究生的同学大部分人去考公了。社工专业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很少。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讲到,目前国内的情况下,社工其实能提供的帮助很少。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们给老年人、青少年、儿童提供帮助,还有一些残障人士。
但是说白了,钱不是我们出,所有的这些社会资源都是国家占据的,那自然就是由国家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我们因为没有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利),所以无法直接通过我们来解决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帮助他们跟相关部门协调,比如说跟民政局、妇联这样的部门,还会找一些基金会或者一些公益事业单位提供帮助,解决个人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我们社工在其中其实也只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在目前的这样一个社会形势下,我们的工作也只是多了一个环节。
比如说有一个孤寡老人,直接解决他困境的方式就应该是发低保。对他做背景调查,还有他的福利发放,都是应该由民政局包括基层的街道来完成。我们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所以就是在目前的这个社会制度下我们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
觉得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学校和老师没有给太多的支持。找工作就是自己投简历,通过线上平台投简历,或者联系身边的一些同学,看有没有内推机会,就这样。
我不会认为目前找不到工作是我自己专业的问题,目前对于这种阶段的认知是国家经济下行的一个必然。比如说像我们社会工作,它的一个细分领域是企业社会工作,可以把服务做到企业领域,去服务企业里的员工,包括像管理层,还有向企业的消费者,传达企业文化、企业政策,或者帮助企业员工更好的工作。
但是你听也能听出来,这其实是企业不那么需要的一个部门。如果说企业需要优化的话,第一轮优化掉的就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就是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因为他对企业实际的运转来说,就是离开了这些做内部社群服务的人,也还是能过,这个企业还能继续生产、继续贸易,但是对很多不可取代的岗位,企业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目前来说的话,完全因为现在经济下行,各个企业不好过,大家都尽情裁员、缩招。那这样的话,必然就是像我们一些服务性的这种岗位,招聘就减少,我们自然不会太好过。
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让求职变得困难,身边同龄或者同辈的人也会有跟我有同样的感受。我的高中同学们,他们目前的就业情况都不好,都处于一个灵活就业的阶段。我也投过一些简历,然后也尝试过一些工作,但是基本上是销售岗位。有一些学历很高的朋友们,他们也不愿意去做销售工作,因为销售岗位的压力很大嘛。很多人目前找不到对口的好工作。
社工专业属于跟实践结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并没有对口的一个外企去做结合实践。比如把它细分一下领域的话,会分成老年人的社会工作,儿童的社会工作,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还有残障人士,还有社会困难群体。
那你听下来就发现我们是针对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去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我之前也讲了,我在研究生期间参加了一些项目,包括犯罪的未成年人,还有一些独居老人,我们会针对他们进行一些帮扶,包括给他们的物质上、还有社会关系的、精神上的一些帮助,目的就是使他们的生活过得好过一点。但是这样的工作,它并不会出现在外企。
为什么我的很多同学们都去考公?大家希望能有一份公务员工作,拿国家的工资,去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但是这个行业是很有局限性的。现在国内有一些民间的组织,但他们的组织架构,包括他们的成员也是比较传统的,非常闭塞,没有和当下的年轻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如果想要就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是比较难的。我有一个学姐,毕业之后,她不想去考公务员,经过一番求职,跟我的结果差不多,也没有找到一份很合适的工作,大概找了半年多之后她去做了HR(人力资源),跟我们这个专业完全不相干。可能公司只是看中了她的学历,想着以后慢慢培养。这样一来她研究生期间学到的知识,就在工作中不是很有用处了。
我毕业后找工作过程中,学校并没有给出支持。在读的过程当中参与老年人或者是青少年社工实习项目,有一个是学校帮我找的,有一个是我自己找的。
考研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你对社工这个专业有什么了解,当时我还记得我说了一些比较高大上的话,比如“为困难群体服务”啊之类的。当时面试的老师,也是我后来的导师,他讲的就是“你现在还过于理想化,等你读完了你就明白了”。后来到他门下了,就在写毕业论文之前,他过来跟我说,你现在对社工有什么理解,我说“社工好像不是很好找工作”,老师说“你终于领悟了!你可以去问一下你周围的那些同学,大家都在准备考公务员,我看就你闲着。”我说“是啊”。老师说“你如果不准备考公务员的话,就不会找到非常对口的工作,比较好的选择就是考上一个公务员,从此以后不用再管你这个工作的问题。”
我说我明白了,但是当时我明白地也没有那么深刻,直到最后我找工作的时候我才明白地非常深刻,社工专业的现实就是没法在体制外找到对口工作,只能另寻他路。
社会工作是政府在做,有一些民间的机构也在做。但是一些民间机构也不是那么单纯,比如说一个慈善机构,肯定也是要跟政府部门进行协调联系,那他们自上而下的一个架构,其实也像很多政府部门一样固化。需要凭借一些资源,说白了需要找关系才能进到这样一个机构里。这样的民间机构给的薪资福利条件也不是那么高。说白了,其实跟事业单位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还更不稳定一点。
总结一下,我觉得求职困难和很多人考公的状况,来自很多民间企业和机构的工作不让人满意,不管是企业给出的薪资条件,或者是对员工的态度,都不够好,而且不稳定,会被“优化”,也就是被裁员或者解雇。
政府应该透过政策来打破内卷
我在问卷中提到毕业生失业,认为责任最大的是政府部门,原因是没有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来保障劳工待遇,打破内卷。
主要原因第一是教育体制。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现在本科生已经遍地走。像我学这个工科嘛,当时国家的政策是一部分人上本科,一部分人上技术学校,然后通过技术学校的分流,来培养一些劳工和技术性人才。这个想法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现在大家都是本科生,导致本科学历已经漫天都是。凭借本科学历去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就会很困难。教育体制里出来的人成为被可替代的劳动力。然后对策是应该让培养人才更多的走向行业,而不是可以替代的劳动力。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我养你这么样一个岗位,可能会让我的部门运作更加迅速,但是我没有你了之后,我的部门照样可以运转,完全可以被替代,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大学设置的这些专业很多都是冗余的专业,都是落后的专业,很快被时代所淘汰。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的落后的情况下教出来的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其次是社会的消费压力。比如说像年轻人,如果大学毕业就22岁,研究生毕业就25岁,然后又要考虑成家结婚的问题。在这个社会里,想要结婚就必然要买房买车有存款。虽然说一些比较新潮的年轻人可能不考虑这些东西,但作为我的父辈来讲,他们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然而,家庭提供的支持又是有限的。 比如说,我希望在大城市就业,也希望在这些地方定居。但是现实的生活状况不允许我在那里度过我的一生。很多年轻人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第三点是,目前我们走过的路其实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相似。之前我研究过这个,在日本98年那个经济危机嘛,也出现了很多内卷的情况,很多年轻人从大城市回流到他们的家乡。日本采取的政策是大修基建,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回到老家之后,他们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些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他们发现自己在老家也待不下去。后来日本通过强行拉低房价,让年轻人重新回到大城市。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日本民众对经济的信心也不足,从而让这些大城市的年轻人转入了一个低欲望的生活模式。这与我们目前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如果想让年轻人就业,想要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工作,必然要想办法让人才更多地走向各个行业,而不是培养出一些可以被替代的劳动力。其次,要降低目前的生育率和结婚率,根本原因在于买不起房和结不起婚。可以通过降低房价,让年轻人都能消费得起,从而让他们拥有一份工作和一个不错的生活。
简单来讲就是这些吧,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而且我对于未来几年内会得到改善,并不乐观。比如说就像车辆工程这个专业考研,最早的时候考机械原理,就是简单的去学这种机械,但大学里面有机械设计自动化这个专业专门学机械,那我们这个车辆工程去学机械设计意义何在?后来我了解到的是,在国内的一些顶尖院校,他们把车辆工程专业的考研专业科替换成了计算机,它是一个改变,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摸索。我如果要考计算机的话,为什么不直接考计算机专业呢,对不对?目前来说的话,一些摸索并没有很好的方向,很多这种事情没有先例,看到了一些方向上的一些改变,并不是你在三年五年之内就能够完全让社会进行变革,就像刚才说的,我们通过高考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分流,一部分让他们进入到大学,一部分让他们做技术型人才。
现在社会,说白了,大专还有技校,很多人听着就觉得不好听。那比起先让他们分流,更多的是应该让人们先接受,至少是把职业性技术人才跟研发性的人才,放到一个平等和平衡的位置上。或者说提高尤其是这些进厂的大专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环境。这样改变社会认可度。像现在这样的不平等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一个人出去相亲,说我是一个本科生,在汽车行业搞研发的,跟说我是一个大专生,在汽车修理厂里做技工,获得的认可度会是很不一样的。只有先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更多样和平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出现,才能让这些东西就推行下去。
我觉得之后的中国这种泡沫被戳破,经过类似日本“失落的十年”之后,国内的年轻人身上会面临类似的命运。因为所有国家都会走过这样一条道路,就是通过一个快速的经济发展,包括像日本,也是通过二战后快速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但是其实这种繁荣都是虚假的繁荣,然后都会遇到增长的瓶颈。
但是我们其实还不像日本。因为日本是有一些这种高精技术产业在的,国内的话没有这样的一个支撑,比如说现在我们会调侃说“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那现在就是国内没有像日本那样足够多比较好的技术,能够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继续走下去。包括像我们近些年来这个经济的增长,很多的很大程度上依赖房地产经济的增长。那我们如果在目前这个情况下陷入了停滞,那就会长期停滞下去,然后这个停滞会影响到所有人。最简单的结果就是如果你剩的钱少了,那你只能花的少,那你只能被迫的欲望降低,对吧?所以我认为我们也会陷入日本那样被迫“低欲望”的社会趋势。
“一次性电池”
父母并没有催我找工作。我的家庭条件在国内算比较好的,他们对我找工作这个事并不是特别的着急。现在和父母生活在一块,所以衣食住行经济方面压力非常小。
我听说别的父母会催孩子找工作,小孩就因为特别急,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去投。我身边的一些朋友的父母就会说“你别看现在薪资待遇低,总会涨上去的。你别看你不能一步登天,你总要从底层开始干起。”这(种心态)是因为我们父辈这些人可能不理解。他们年轻的时候应该没有“优化”这个概念。
我当时给我的父母讲的时候,举例说,“我不会永远22岁,但是永远会有22岁的人”。很多国内的企业只需要一个带头人,比如说一个技术能手带一群大学刚毕业的人就OK了,只要他们听话,就能胜任这份工作。很多企业只要有一个能人,底下带一群听话愿意干活的人就OK了。
那我如果作为这样一个下面的人,我没有成长为一个技术,没有成长为一个管理层。那我自然而然的就会被“优化”,会被这个新毕业的大学生给替代掉,而且新大学生刚入职,没有很多工作的经验,薪资又很低,然后还肯干活,而且容易相信别人“画大饼”。
最重要的是,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对大城市存有幻想。像我之前讲到的,我是在国内一线城市读的这个大学嘛,很多我的初中高中同学们,他们可能在内陆城市读的大学,就抱着这种幻想。也不能说是纯粹移民,反正就认为打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生活。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都会凭着自己在这个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对这个大城市的幻想,来到这个大城市。不管他们是工作一年工作两年,他们都是这个大城市的新鲜血液,他们都会为企业去做底层的劳工。
所以就需要一个有技术的人,加上一些这种奋不顾身来到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带着他们一起干活,就完全能够胜任企业里的工作了,就是有源源不断的被诱惑的新的“一次性电池”。
希望做一些有成就感的工作
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工作时间非常自由,虽然时间自由,但我可能早上晚点到,下午早点走,有事的时候再回来,没事的时候我也在。
还有一点,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在追求就业的同时,很多人追求生活和薪资,但他们忽略了从事这份职业给他们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成就感,就像我之前说的,在研究生期间从事的这些项目带给我一种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想“我对这个东西,我只是为了一份钱”和“为了钱,我去吃屎”那有什么区别呢?对不对?说到底,我希望做一些内心能够感到成就感的工作,内心感到快乐的工作。对我来说,就是帮助别人,就像我从事这份专业一样。我希望我能够帮助到别人,让别人的生活变得好一些,让别人的处境变得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但是现在很多人就没有这个意识。我觉得可能这个观点也是我个人的,刚才我也讲到了,我的家庭条件算是至少不会因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可能很多人就是因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就顾不上这些,没有这种职业的成就感,只能为了工作而工作。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成就感。
避免内卷,只能是躺平
我观察到职校的分流造成的一些就业环境的问题、社会认可度的问题,还有薪资问题和各种工作缺乏意义感的问题。我并不认为目前的这些社会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是持一个消极态度。
我之前也讲了,就像刚才我举的日本的例子,前人趟过的路,陷入了一片沼泽,无法自拔。我们如果遇到同样问题的话,没有前车之鉴,只能去试,但是试需要时间成本,就是消耗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然后换取下一代人或者下下一代人,他更好的生活。但是人都只活一辈子,对吧?
谁愿意自己的生活就被这样消耗,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如果想要避免内卷,就只能是躺平。我觉得既然现在社会环境是这样,那我就不干了,我就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
我自己就像那个网上看到的“三和大神”一样,我干个日结工,怎么开心怎么来,下班了就去上网,去吃最便宜的饭。
如果想要在这样一个社会去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情,就要不可避免地去内卷。 那我就要去提升学历,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提升自己的知识,然后再干掉很多很多的人,从而成为一个行业的翘楚,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头人,然后你才能可能就是说博到你想要的东西。所以我目前判断,是没有办法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只会让这个矛盾更加的激化,包括贫富差距,包括内卷程度和未来教育,还有各个生活层面吧,都没有办法解决。
我个人的打算的话,暂时先不参与这个内卷当中了。如果找不到工作的话,我会选择在家躺平。不牺牲自己的要求,然后就算不找到工作,也不去做一些不满足要求的工作。
对“躺平”的这个字的理解,就像刚才我谈到了我的就业观点,要是说钱多,那我可以试试,如果有职业成就感,那我也可以试试。但是如果委曲求全,我去找一份工作,既没有钱,还没有工作成就感,那我为什么非得要去做这个工作?我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我还只拿到了一些微薄的收入,对吧?
我承认名校对于找工作是有便利的。但是目前来说的话,我刚才也讲到有学历内卷。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比我更高的。基本上都是研究生,比我学校好的也很多。 反正就是国内顶尖院校,然后再加上国外的一些顶尖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来抢一份工作。 但是工作待遇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现在青年就业的现状我看就是,可能需要向父辈解释优化的概念,然后可能跟父辈面临的就业求职市场也很不一样。
我觉得现在这几年的毕业生求职更难,失业率更高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毕业生会迫于自己的生计,因为需要赚钱养家或者是养活自己,就去从事一些不那么理想的工作。但是这样会导致很多不理想的工作继续存在,都会有一种内卷。
包括灵活就业,像外卖、网约车、直播行业,这些行业都有很激烈内卷,那就是说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工作岗位可供人们去选了。那这样的话失业率就肯定是会很高的。如果失业率持续走高的话,会形成对其他行业,包括其他年龄段的人的冲击。因为像我之前讲到的,永远会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出来,让一个50岁跑外卖的人跟一个20岁跑外卖的人竞争,那肯定是20岁年轻气盛啊,对不对?跑外卖这种行业,50岁就没有20岁的精力,也没有20岁的冲劲。
如果缺乏良好教育技术水平的人,遇到更多年轻人,甚至是有学历和技术的人都愿意单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那年纪比较大的人或者学历比较低的被迫参与竞争的话,自然而然就很可能会被淘汰。
因为失业率持续低下的话,国内的小康家庭还是不多,很多人还是需要为了生计去奔波,很多家庭不会让他们的孩子一直待业在家,都会让他们出去找一份工作。对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的工作,就会形成很大的冲击。